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
来源 / 发布时间 2017-10-31 / 点击 0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工作成效

2011-2015年,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在省教育厅、上级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办学目标,为“十三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规模居民办高职院校前列。

学院占地面积19074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376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456.5493万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343.1493万元,图书馆藏书24万册。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2座,图书馆1个,标准化体育场1个,文体活动中心1座,多媒体教室27个,语音教室2个,教学用计算机房4个,学院设有医学护理、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三个实训中心,共配有实验实训场所43个,校外实训基地51个,并建有条件优越、设施齐备的学生公寓楼4幢,双层学生餐厅一座,教师公寓1幢。学院绿化面积达55%。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38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48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6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初具规模,学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21个,在校生4500人。

五年来,学院紧跟国家高职教育的改革步伐,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秉承“立足介休,面向晋中,服务山西,辐射全国,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弘扬“育人为本,厚德重技,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11年6月,学院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单位”,被山西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山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6月,我院护理专业被山西省教育厅评选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3年6月,我院护理实训中心被山西省教育厅评选为“山西省高等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2011年至2013年学院连续被晋中市人民政府、介休市人民政府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示范校”;2013年11月,被山西省民政厅评选为“山西省先进社会组织”。《山西科技报》、《山西晚报》、《晋中日报》、《介休报》、晋中电视台、介休电视台先后对我院的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

2.内部管理框架基本形成。经过几年的建设,特别是在2010年、2014年山西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促进下,内部管理机构初步建立,机构职责基本明确,管理工作运行正常。

学院已建立了党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可满足各项工作运行及管理的需要,确保了教学和其它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考生就读要求,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专业,扩大高职教育培养规模,并积极探索和建设基于开办条件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短缺专业。逐渐形成了以护理、药学、医学检验、会计、酒店管理、工程技术等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为学院规模发展和外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突出校企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与交流,把产业需求贯穿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始终,把突出学生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方面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相继与解放军254、304、305、306、307、309医院、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连市中医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山西省大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省第三人民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汾矿集团、凯嘉集团、路鑫集团、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在专业对接、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就业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来,始终坚持将学院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不断加强校园和各种教学条件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使学院得到了较快发展,用较短的时间进入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行列和民办高等教育前列,并已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冲刺的基础和条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艰难险阻,还存在着影响学院发展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教师、管理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还不够全面、透彻,“学科教育”的思想还较为严重;运用高职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自觉性还不高;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还需进一步明晰。

2.专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还不够全面、系统,需要进一步理清;缺乏推进建设和改革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3.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职能应进一步强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按劳分配、“优质优酬”、责权利挂钩的内部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落实;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够系统、针对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

5.实验实训条件有待改善。主要存在着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总量不足、性能老化、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学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学院在2015年和“十三五”的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发展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存的状况。机遇客观存在,靠我们及时把握;面对挑战,要靠我们的智慧去积极应对。抓不住机遇会影响发展,不能有效应对挑战,我们就不能成熟。只有在客观认识自身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分析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制定学院发展目标和策略,才能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构建保障措施。

1.面临的机遇。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必将为职业教育提供巨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空间,将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个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正在形成,并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有力支撑,这为学院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针的确立,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健康而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于2014年6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门及时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必将随之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院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创新的任务异常艰巨;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与创新意识、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和要求,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办学思维模式,尊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院发展引导到做精做强、办出特色、服务社会、促进就业的轨道上来。

2.发展战略

坚持“质量、特色、创新”的总体发展战略,走质量和特色之路,以内涵提水平,以特色促发展,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启动新校区建设,扩展办学空间,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规范管理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增强学院发展的软实力。             

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社会服务、内部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凸显特色。

坚持正确处理招生、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系,逐步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促进学院良性、健康发展。

坚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确保学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6000人左右;教职工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和国家办学水平评估标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拓宽服务面向。以提高质量为抓手,持续推进各项内涵建设,积蓄力量,苦练内功。到“十三五”末,使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更加凸显,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力争办学层次有所提升,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行列。

(三)发展思路

1.突出重点。把基础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基础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内部管理等基础性建设为重点,统一思路,一以贯之,常抓不懈。除此之外的其它工作,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每年抓实抓好一、两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其它工作相得益彰、全面进步的良性工作格局。

2.优化结构。深化学院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理事会、学院和系部的办学职责、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办学中的作用;依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对接的、具有学院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结构;学院的发展,关键在人,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双师”结构等改善上下功夫;根据有利于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便于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教学系(部)结构和职责。

3.强化管理。根据需要,实施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部门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行优质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确保教学和日常工作开支;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发展和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4.提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立足之本,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要求生存、求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具有针对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优良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及制度保障、以及良好的师资队伍和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支撑等要素建设。除教学质量外,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还有内部管理、学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各种教辅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等。因此,只有不懈地抓好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三五”期间是我院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全面质量观,把“质量和特色”作为发展的永恒主线,以质量标准为建设导向,全面做好各方面工作。

5.培育特色。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国内外职业院校发展的秘诀之一,也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线”和生命线。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力争探索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

6.适时“升本”。拟经过3至4年的努力建设,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和教辅设施等教学条件建设;扩展校园,进一步改善办学空间和条件,增强办学的软、硬实力等措施,力争在“十三五”末期跨入高职教育本科院校行列。

三、具体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

坚持面向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到2020年,使常年招生专业数保持在20个左右。逐步形成市场针对性强、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群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专业(群)结构。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积极研究和增设新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部分省内专业点较多、招生困难、就业不理想、专业群内部关联度不强的专业实行暂停招生;对于目前专业能力指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够清晰的专业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提高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地论证、增设新专业,每年拟新增设2至3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十三五”期间,主动适应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着力调整、改造、充实和建设以下四个专业群:即以会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主体的管理类专业群;以护理、社区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为主的康复护理专业群;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为主体的机电及汽车维修类专业群,无人机、机器人制造、通用航空等专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专业群,积极建设和培育高职教育本科专业。

(二)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元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开发中“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按照“能力导向”的配置方式,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努力将部分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和要求建设3门课程,其中1门争取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大力开发校企合作的校本特色教材和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积极开发主干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要不断积累课程及教材建设经验,推动学院各专业课程建设。覆盖并初步完成全院70%左右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所有专业基本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情景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等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教学改革

进一步推进并逐步实现“2+1”(即2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1年进行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改良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探索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具体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后勤服务工作中,都必须围绕为学生身心成长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服务,为学生有效实现就业服务来开展,并将此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

(四)队伍建设

通过“十三五”的建设,教师队伍总量达到300人左右,初步建成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结构基本合理、较为稳定、具备可满足学院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适应学院未来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总量中,校内教师稳定在150人左右,其中,专业课教师100人,基础课教师50人,其他为外聘教师。在校内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总数70名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不少于80名,校内教师学历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优秀本科生为辅,“双师素质”教师应占50%左右。在外聘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应达到60%左右。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立足于通过培养、引进、外聘来实现。对于乐于职业教育事业、安心学院教学、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专业理论基础的教师,学院将给机会,并积极培养。培养的主要方式有:实施“老带新”和“助教制”,立足校内培养,提高其专业和教学业务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培养教师每年不少于20人;送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或提升学历,每年安排5人左右;鼓励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及教改学习培训,每年约50人次;对于有能力主持校内各种科研、教改项目的教师,将优先给予机会,促进其在实施并完成实际项目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提升校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拘一格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参照上述培养方式和途径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范畴,尽快提高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制定政策、创新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引进学院急需的教学、管理和市场开拓的高水平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十三五”期间,规划引进此类人才10—15名。

外聘是解决师资总量不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外聘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聘用程序和协议、加强管理,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乐于学院教学工作的外聘(包括兼课和兼职)教师队伍。

(五)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争用较少的资金,实现高标准建设,使之具备真实或仿真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功能,兼有区域性的行业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建设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基础性强、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实训室(场)。到2020年,使全院校内实验实训室(场)达到60个左右,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实训教学管理建设。要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在实训内容、过程、实施方式、成果表现形式、学生实训成绩评价等原则上应有企业参与。要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下的各类综合性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2020年,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总值达到2000万元,生均达到4000元。

逐步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探索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与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大力增设校外实训基地,确保每个办学专业拥有至少2个校外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建成5个左右“厂中校”。

(六)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学院、行业、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在行业部门指导下,激发企业深度参与共建学院,形成利益相关各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到2020年,使全部专业都初步建立起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造条件,建设校企合办的职业教育集团。

(七)信息化及图书资料建设

结合新校区建设,构建完善的多校区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校园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电子图书查询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初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形成数字化校园的雏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互通。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力争在“升本”前,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60万册以上;图书资料结构基本合理,与开办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占到60%左右;电子图书达到50万册。

(八)就业工作

实现并保持年终就业率和专业及层次对口率均达到90%以上,使大多数毕业生有较为满意而稳定的就业岗位,学生自主创业率有明显增长,逐步形成就业带动招生,招生保障教学,教学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

要实现上述目标,除要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提高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就业、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和各教学系(部)的就业工作职责,建立以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基础的考核及奖惩机制;第二,制定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相关办法,逐步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搭建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第四,努力拓宽就业推荐渠道,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就业率。

(九)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建立“实训+培训+鉴定+人才输出”的社会服务体系,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和转岗培训,以及专项技术培训服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增强,力争形成400人次/年的社会培训能力。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创造条件,成立学院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十)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介休市以“慈孝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健康成人成才创造有利软硬环境。

(十一)积极启动“升本”工作

根据形势和学院的发展,适时启动升格组建本科院校工作。

从今年起,学院应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并以教育部本科院校设置各项指标为导向,着力培育“升本条件”。于2016年底前,完成土地选址、征地工作和新校区规划及审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具备建设条件;2017—2018年上半年,完成主体校舍建设,提供可容纳6000学生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使基本办学条件初步达到国家本科院校设置的主要指标,争取在2020年完成“升本”任务。

四、主要保障措施

“十三五”将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期和机遇期,要完成“十三五”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并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一)思想保障

思想保证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障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意识、工作思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质量观对目标及任务的实施动机、实施方式、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而决定工作的成败。因此,面对“十三五”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坚持通过解放思想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不懈探索求发展。“十三五”期间,学院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和职工进一步树立为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并将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内部管理之中;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工作思路、改善思维方式,为完成“十三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在教学改革中,要牢固树立社会的质量观,充分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和对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建议,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把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能否较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培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标准。

(二)组织保障

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学院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和校务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干事、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处置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要十分重视各级干部选拔(选聘)、任用、培养和管理,把态度端正不端正、作为不作为、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对干部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励各级干部团结干事、干实事。

根据需要,稳步推进以强化机构职能为主要目的的内部机构调整与改革,使机构设置更加适应内部高效运转的需要,更加适应改革的需要,更加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制度保障

建设完整、规范、系统、适用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学院重要的基本建设。我们要坚持依法办学,依规治校,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和效率,使各级管理人员养成依法立规、依规办事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参与的学院决策机制,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强化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有效决策;其次,要通过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三,深化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分配方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制度;第四,要继续完善学院内部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第五,根据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要积极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七,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就业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第九,逐步建立全员、全覆盖的内部目标责任和专项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过程和业绩考核,用考核促工作,用考核促效率。具体地讲,一是要加快建立对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考核制度,二是要加快建立对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及相关人员的考核制度,三是要加快建立对全体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在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奖惩的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工作考核体系及运行机制。

(四)经费保障

经费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和保障,一切工作都将无法进行。“十三五”学院面临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双重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资金压力异常巨大。学院要从资金方面保证各方面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通过投入建设,提升学院软实力和硬实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充校园空间,为“升本”奠定良好基础。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只有通过贷款、自筹、融资、争取企业和政府专项投入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其它手段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政策支撑

要实现学院“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除需要理事会、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紧跟形势、发挥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一是要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思路、政策和措施,将现有政策用够用足;而是在充分分析民办高等院校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用业绩和情感来争取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十三五”期间,我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扎实工作,锲而不舍,促进我院的育人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山西省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努力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建设学院美好的明天!